邊緣計算起源于傳媒領域,是指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一側,采用網絡、計算、存儲、應用核心能力為一體的開放平臺,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務。其應用程序在邊緣側發起,產生更快的網絡服務響應,滿足行業在實時業務、應用智能、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基本需求。邊緣計算處于物理實體和工業連接之間,或處于物理實體的頂端。而云端計算,仍然可以訪問邊緣計算的歷史數據。
從分布式開始
邊緣計算并非是一個新鮮詞。作為一家內容分發網絡CDN和云服務的提供商AKAMAI,早在2003年就與IBM合作“邊緣計算”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式計算服務商之一,當時它承擔了全球15-30%的網絡流量。在其一份內部研究項目中即提出“邊緣計算”的目的和解決問題,并通過AKAMAI與IBM在其WebSphere上提供基于邊緣Edge的服務。
對物聯網而言,邊緣計算技術取得突破,意味著許多控制將通過本地設備實現而無需交由云端,處理過程將在本地邊緣計算層完成。這無疑將大大提升處理效率,減輕云端的負荷。由于更加靠近用戶,還可為用戶提供更快的響應,將需求在邊緣端解決。
vs云計算
在國外,以思科為代表的網絡公司以霧計算為主。思科已經不再成為工業互聯網聯盟的創立成員,但卻集中精力主導OpenFog開放霧聯盟。
無論是云、霧還是邊緣計算,本身只是實現物聯網、智能制造等所需要計算技術的一種方法或者模式。嚴格講,霧計算和邊緣計算本身并沒有本質的區別,都是在接近于現場應用端提供的計算。就其本質而言,都是相對于云計算而言的。
從二者的計算范式可以看出來,邊緣側的數據計算,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。這里產生了全新的想象空間。